作者:林玉珮  出處:天下雜誌 384期 1992/06

 

生活在古蹟中間,文化如柴米油鹽, 住在鹿港,有一種光榮的優越感。

 

圖片來源:天下資料


據說,鹿港,很迷人。

音樂家許常惠來過鹿港後,對這個文化小鎮著迷。他說:「連賣豆漿的,都會吟詩、寫書法。」「我們喜歡自己寫對聯,」住在瑤林街上的施家媳婦說,接觸工藝書畫,是鹿港小孩自然的成長經驗,因為「每天睜開眼,看到的都是古蹟。」

 整個鹿港,就像一座「露天古蹟博物館」。國家一級古蹟龍山寺、三級古蹟天后宮、文武廟大大小小古蹟,就在鹿港人自家附近。生活在文化古鎮,文化,對鹿港人而言,就如同柴米油鹽一般平常。

回味二百多年前的鹿港,那是一個富而好禮、令人神往的社會。「港口帆檣林立,白帆輕驅海風,人皆輕衣瘦馬,富商林日茂為首,資產算十萬者達百家,商賈櫛比,……,公共事業皆由八郊處理,文化實冠於全國,」文獻上如此描述著「鹿港飛帆」的黃金年代。

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,地形像隻在彰化平原西北隅海濱飲水的梅花鹿,舊稱「鹿仔港」,締造的二鹿風華,不只在經濟的繁華,更在於文風華采。

鹿港,曾是舉人之地,現在成為「博士之鄉」。人口才八萬多人的小鎮,根據鹿港文教基金會的調查統計,有資料可考的鹿港子弟,獲得國內外博士學位有二百多人。優秀的鹿港子弟,更成為國內產、官、學、醫界之翹楚。

Add a Bookmark:
Today's Visitors: 0 Total Visitors: 0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